| 511 |
101-2
|
出席學術性會議
|
2013德霖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
|
| 512 |
100-2
|
參與學術服務
|
主辦淡江大學中文系:2012女性文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
| 513 |
102-1
|
會議論文
|
當代「文化認同」與「文化創意」的省思
|
| 514 |
101-2
|
會議論文
|
論蒲松齡「情禮觀」之意涵──以《聊齋誌異》「異史氏曰」為探討核心
|
| 515 |
101-2
|
會議論文
|
從「禮緣情制」論《聊齋誌異》中的女性美
|
| 516 |
102-2
|
會議論文
|
論《聊齋誌異》塑造女性理想典型之意義:以〈黃英〉、〈青梅〉、〈細柳〉為例
|
| 517 |
102-2
|
教學計畫表
|
中文進學班二:中國文學史(一) TACXE2A0104 2T
|
| 518 |
102-2
|
教學計畫表
|
中文進學班二:中國文學史(一) TACXE2A0104 2T
|
| 519 |
102-2
|
教學計畫表
|
中文進學班二:中國文學史(一) TACXE2A0104 2T
|
| 520 |
102-2
|
教學計畫表
|
中文進學班二:歷代文選及習作(一) TACXE2A0828 2A
|
| 521 |
102-2
|
教學計畫表
|
中文二:歷代文選及習作(一) TACXB2A0828 2C
|
| 522 |
102-2
|
教學計畫表
|
中文進學班四:聊齋誌異 TACXE4A2284 2A
|
| 523 |
101-1
|
期刊論文
|
從「三教同源」論蒲松齡「至情感通」思想
|
| 524 |
101-1
|
會議論文
|
論《聊齋》「德性」與「情意」的生命價值體現─以王邦雄先生儒道之間的人生智慧為依據
|
| 525 |
102-1
|
教學計畫表
|
中文進學班二:中國文學史(一) TACXE2A0104 1T
|
| 526 |
102-1
|
教學計畫表
|
中文進學班四:聊齋誌異 TACXE4A2284 1A
|
| 527 |
102-1
|
教學計畫表
|
中文進學班二:歷代文選及習作(一) TACXE2A0828 1A
|
| 528 |
102-1
|
教學計畫表
|
中文二:歷代文選及習作(一) TACXB2A0828 1C
|
| 529 |
102-1
|
教學計畫表
|
中文進學班二:中國文學史(一) TACXE2A0104 1T
|
| 530 |
102-1
|
教學計畫表
|
中文進學班二:中國文學史(一) TACXE2A0104 1T
|
| 531 |
98-2
|
期刊論文
|
明清婦女的經濟活動與社會地位研讀會成果報告
|
| 532 |
102-1
|
研發處: 研究計畫 (國科會)
|
從「禮緣情制」論《聊齋誌異》中的女性至情
|
| 533 |
100-1
|
期刊論文
|
論《聊齋》「德性」與「情意」的生命價值體現--以王邦雄先生儒道之間的人生智慧為依據
|
| 534 |
96-2
|
期刊論文
|
變異與恆常:《聊齋誌異》思想的核心價值
|
| 535 |
92-1
|
期刊論文
|
論黃梨洲思想與清初學風
|
| 536 |
92-2
|
期刊論文
|
論臺灣文化與主體性問題
|
| 537 |
92-2
|
期刊論文
|
從「巴蜀意象」探討「離魂記」之生命安頓
|
| 538 |
85-1
|
期刊論文
|
清代初、中期評白居易詩之探究--以辨體觀念為討論基礎
|
| 539 |
101-2
|
教學計畫表
|
中文進學班二:歷代文選及習作(一) TACXE2A0828 2A
|
| 540 |
101-2
|
教學計畫表
|
中文二:歷代文選及習作(一) TACXB2A0828 2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