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生之仁」的詮釋及其開展
學年 108
學期 1
出版(發表)日期 2019-12-18
作品名稱 孔子「生生之仁」的詮釋及其開展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Ren (Humanity) of the Creative Creativity”of Confucius:Its Interpretation and Development
著者 孔令宜
單位
出版者 淡江大學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淡江大學中文學系博士班學位論文
摘要 論文提要內容: 孔子之前的天命觀,由人格主宰之天的外在權威,逐漸轉向形上理則之天的內在理則。孔子天人關係的新轉向,係指孔子對軸心文明的哲學突破。孔子以「仁」建立人的主體自覺性,由仁者愛人實踐不已的歷程中,以「生生之仁」落實內在超越性。關於孔子的義命觀,「義命對揚」呈現弔詭性,命限與義理之命分立的兩端,經由「即命顯義」達到辯證的消融。孔子五十知天命,「天生德於予」,自覺到上天生生之德所賦予的義理之命。「據於德,依於仁」,透過仁心的實踐彰顯內在的德性。「義命對揚」,彰顯仁者在氣命的限制中對生生仁德的體證。《論語》的中心思想為「仁」,隱涵本體論的高度。「生生」一詞,源自《易傳》:「生生之謂易」。「生生之德」,源自《易傳》:「天地之大德曰生」,乾元大生之德與坤元廣生之德,合而言之,為動力因、目的因,展現宇宙論、存有論、價值論的意義。至宋明儒,提升至「生生之仁」的本體論高度。孔子哲學中「仁」即「生」、「生」即「仁」的創造性原理,即以創造性原理的生生來闡明孔子仁學。「生生之德」就是「生生之仁德」,即是「生生之仁」。「顯諸仁,藏諸用」,宇宙生化大道透過仁心的大用顯發出來,體仁繼善成性。以「生生之仁」而言,益能顯發生生不息的實踐動力,生命動態的創造歷程即人生價值實現的歷程。仁心需要由合理合宜的言行,落實於廣大的禮文世間。透過漢儒與宋儒注《論語》「繪事後素」不同的詮釋進路,探討孔子的文質觀。從傳統質與文的本末觀,發展到善與美的體用觀,導向仁者的本體美學、本體詮釋學,於創健不已的仁者生命氣象朗現人格美學。唐君毅先生以一肫懇之仁心,以儒家天德流行境為工夫呈顯的最高境界,歸根於孔子、孟子的仁心本性,即盡性立命義,生生仁德通死生幽明。牟宗三先生以《論語》、《孟子》、《中庸》、《易傳》逐步建立先秦儒學的「本體宇宙論」,即「道德的形上學」,從工夫起始,下學上達。「仁」與「天」的關係,透過古德「仁是生道」的說法,以「仁」做生命中的常道、常體,由此建構「仁體」的本體義。踐仁知天,「仁」與「天」透過「生」為中介,「仁」是「生道」,「生道」是「天」,故「仁」是「天」。孔子仁學是可放諸四海皆準的普世價值,孔子仁學以創造性原理的生生之仁的本體詮釋學,參與孔漢思所推動的全球倫理。筆者以後設思維,經由儒學思想史的重要論題,「生生之德」、「生生之仁」,回歸原典,進行梳理。儒家的善吾死,在善吾生,儒家言「生生」,人生有限即無限。
關鍵字 孔子;仁;生生之仁;唐君毅;牟宗三
語言 zh_TW
ISBN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17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