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50 |
100-1
|
研發處: 研究計畫 (國科會)
|
趙雅麗
教授
|
建構使用者觀點出發的傳播知識地圖:一個意義科學的架構(2/2)
|
| 4149 |
98-1
|
研發處: 研究計畫 (國科會)
|
趙雅麗
教授
|
傳播成為一門「意義科學」的可能藍圖與準備:跨符號的觀點(2/2)
|
| 4148 |
97-1
|
研發處: 研究計畫 (國科會)
|
趙雅麗
教授
|
傳播成為一門「意義科學」的可能藍圖與準備:跨符號的觀點(1/2)
|
| 4147 |
96-1
|
研發處: 研究計畫 (國科會)
|
趙雅麗
教授
|
意義經濟的解構與建構:跨符號研究的觀點
|
| 4146 |
76-1
|
研究獎勵
|
趙雅麗
教授
|
1.留美大陸人士看中共傳播通道
|
| 4145 |
83-1
|
研究獎勵
|
趙雅麗
教授
|
孔子與亞里斯多德修辭理論之比較分析:以說服的論據「人格特質(ETHOS)」為例
|
| 4144 |
99-1
|
研究獎勵
|
趙雅麗
教授
|
傳播成為一門「意義科學」的想像與準備:跨符號的觀點
|
| 4143 |
99-1
|
研究獎勵
|
王慰慈
教授
|
「電影剪接美學概論:分鏡與剪輯」DVD上、下片
|
| 4142 |
83-1
|
研究獎勵
|
王嵩音
教授
|
兩岸三地人民印象之研究
|
| 4141 |
78-1
|
研究獎勵
|
張錦華
副教授
|
從典範觀點看行為主義傳播理論之建構
|
| 4140 |
87-1
|
研究獎勵
|
王嵩音
教授
|
台灣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之媒體再現
|
| 4139 |
81-1
|
研究獎勵
|
吳怡國
副教授
|
Advertising Ideology and lmage: A Dialectical Construction within Social Practices
|
| 4138 |
87-1
|
研究獎勵
|
趙雅麗
教授
|
政治主導下兩岸電視文化交流的迷思
|
| 4137 |
96-1
|
研究獎勵
|
黃振家
副教授
|
會展產業概論
|
| 4136 |
87-1
|
研究獎勵
|
趙雅麗
教授
|
資訊傳播、科技系統與傳播溝通功能之關聯研究:企業組織的個案分析
|
| 4135 |
84-1
|
研究獎勵
|
王嵩音
教授
|
性暴力新聞文本以及解讀分析─以胡瓜強暴案為例
|
| 4134 |
88-1
|
研究獎勵
|
王嵩音
教授
|
台灣原住民與新聞媒介-形象與再現
|
| 4133 |
89-1
|
研究獎勵
|
趙雅麗
教授
|
台灣地區視障者之媒介使用行為與動機調查研究
|
| 4132 |
92-1
|
研究獎勵
|
趙雅麗
教授
|
言語世界的流動光影—口述影像的理論建構
|
| 4131 |
76-1
|
研究獎勵
|
趙雅麗
教授
|
2.留美大陸人士看中共對傳統文化之影響
|
| 4130 |
89-1
|
研究獎勵
|
黃振家
副教授
|
閱聽人對電視廣告態度之研究:一般廣告態度模式建構
|
| 4129 |
81-1
|
研究獎勵
|
吳怡國
副教授
|
Advertising Ideology and lmage: A Dialectical Construction within Social Practices
|
| 4128 |
87-1
|
研究獎勵
|
王嵩音
教授
|
原住民與傳播媒介
|
| 4127 |
78-1
|
研究獎勵
|
張錦華
副教授
|
The Notion of Power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Foucault and Critic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
| 4126 |
89-1
|
研究獎勵
|
紀慧君
教授
|
新聞事實的路標:新聞教科書如何界定事實報導
|
| 4125 |
94-1
|
研究獎勵
|
趙雅麗
教授
|
口述影像研究:語言世界的秘密後花園
|
| 4124 |
91-1
|
研究獎勵
|
王慰慈
教授
|
記錄與探1900-2000大陸紀錄片的發展與口述紀錄
|
| 4123 |
81-1
|
研究獎勵
|
王嵩音
教授
|
Sex-role Perception, Motive to Avoid Succes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Taiwanese Women Reporters
|
| 4122 |
95-1
|
研究獎勵
|
趙雅麗
教授
|
認識的自我困境與結構:傳播學門自我認同的病理學還原探索
|
| 4121 |
85-1
|
研究獎勵
|
趙雅麗
教授
|
資訊傳播科技系統設計:一個結構化理論為主的建構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