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
|
114 |
學期
|
1 |
發表日期
|
2025-10-18 |
作品名稱
|
波特蘭石灰石IL型混凝土作為碳匯的再碳酸化潛力的技術經濟評估 |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
|
著者
|
江昭龍; 謝昀志 |
作品所屬單位
|
|
出版者
|
|
會議名稱
|
中國鑛冶工程學會114年年會暨會員大會 |
會議地點
|
苗栗縣,台灣 |
摘要
|
本研究透過數據驅動的評估,深入探討可持續波特蘭石灰石IL型(PLC)混凝土作為碳匯的再碳酸化潛力。研究發現,PLC水泥因其較低的熟料比例(75-85%),相較於傳統波特蘭I型(OPC)水泥(91-95%熟料),能將全球暖化潛勢(GWP)降低15-20%,且PLC混凝土的減碳效益較OPC混凝土高達40%。在評估方法上,研究運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三級模型來量化混凝土生命週期中的二氧化碳移除量,並依據ISO 14067標準計算產品碳足跡。透過全面的生命週期評估(LCA),研究證實PLC混凝土的整體碳足跡優勢顯著:其100年淨碳足跡(194.4 kg CO₂/m³)比OPC混凝土(228.9 kg CO₂/m³)降低了15.1%。這項優勢源於生產階段的初始排放減少,而再碳酸化則額外提供13-15%的穩定減碳效益。因此投資PLC水泥具有高度的經濟可行性。一筆$5億台幣的初始設備改造投資,預計可帶來每年15萬噸CO2的減排量,並以每噸碳$500台幣的估計碳費計算,每年產生$7,500萬台幣的碳收益。這使得該投資在30年內的淨現值(NPV)高達$12.3億台幣,內部報酬率(IRR)為18.2%,證明其為一項值得且有利可圖的投資。研究為企業提出了短、中及長期明確的產品策略建議,分別為加速擴大PLC水泥生產能力,目標在2026年前實現對OPC水泥的100%取代;引進石灰石煅燒黏土水泥(LC3, Limestone Calcined Clay Cement)超低碳技術並整合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以及著眼於前瞻性創新技術。總體而言,企業應優先發展PLC水泥,建立動態碳足跡評估系統,並發展碳資產管理機制以將碳匯能力貨幣化。 |
關鍵字
|
低碳水泥;碳足跡評估;碳匯潛力;循環經濟 |
語言
|
zh_TW |
收錄於
|
|
會議性質
|
國內 |
校內研討會地點
|
無 |
研討會時間
|
20251018~20251018 |
通訊作者
|
江昭龍 |
國別
|
TWN |
公開徵稿
|
|
出版型式
|
|
出處
|
|
SDGS
|
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永續城市與社區,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氣候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