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目魚鱗製備生物質衍生活性碳應用於電容去離子(CDI)技術
學年 113
學期 1
發表日期 2024-11-15
作品名稱 虱目魚鱗製備生物質衍生活性碳應用於電容去離子(CDI)技術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著者 張捷宇;彭晴玉
作品所屬單位
出版者
會議名稱 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2024廢棄物處理技術研討會
會議地點 台中市,台灣
摘要 電容去離子(Capacitive Deionization, CDI)技術為一種低能耗、低成本及對環境無二次污染的離子分離技術。農漁業廢棄物轉化為生物質衍生活性碳的研究及應用具有發展前景,為探討動物基與植物基的材料於製成生物質衍生活性碳之差異性,本研究使用虱目魚鱗或稻殼作為材料,虱目魚鱗以700°C、800°C、900°C 三種活化溫度製備生質活性碳,稻殼則以800°C與1:1、1:2的活化劑(NaOH)比例製備生質活性碳,比較各生質活性碳之物理結構和電化學特性上的差異,並運用於電容去離子(CDI)系統中,並與市售活性碳比較對離子去除效能的表現。 魚鱗活性碳(FSAC)的比表面積與孔體積會隨著活化溫度上升而增加,稻殼活性碳(RHAC)則隨著活化劑比例的提高而增加,FSAC900與RHAC800 1:2的比表面積可達1945.79 m2/g與933.44 m2/g,孔體積可達1.68 cm3/g與0.65 cm3/g。以CV與EIS分析材料的電化學特性,發現FSAC900與RHAC800 1:2在掃描速率為1 mV/s 時,表現出73.75 F/g與66.25 F/g的高比電容值,電荷轉移電阻分別為1.37 Ω與3.55 Ω,擴散電阻則為7.25×10-6 Ω與2.25 Ω。 將FSAC、RHAC與市售活性碳應用於CDI系統中,發現兩種生質活性碳對於Na+的吸附能力皆優於Cl-,且FSAC與RHAC對Na+的平均電吸附量皆高於GAC;但在Cl-的吸附能力上,FSAC與RHAC的平均電吸附量皆略低於GAC。本研究顯示生物質衍生活性碳應用於CDI系統之發展潛力。
關鍵字 生物質衍生活性碳;虱目魚鱗;稻殼;電容去離子
語言 zh_TW
收錄於
會議性質 國內
校內研討會地點
研討會時間 20241115~20241116
通訊作者
國別 TWN
公開徵稿
出版型式
出處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27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