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與拼音字母的難題:十九世紀晚期之前美國與中國的資訊交流
學年 107
學期 2
出版(發表)日期 2019-03-01
作品名稱 漢字與拼音字母的難題:十九世紀晚期之前美國與中國的資訊交流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著者 楊智明
單位
出版者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Journal of East Asian Identities 4(3), p. 23-48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一、以英語和拼音字母書寫系統的觀點出發,探究1860年代中美尚末建立外交關係前,美國民間對漢字(Chinese character)的認識與印象;二、瞭解漢字和拼音字母兩種文字系統(Writing scripts)本質差異,及中美官方首次文書交流在文字技術處理的難題;三、指出二十世紀之前西方前對漢字的瞭解與努力,為近代西方漢學研究(Sinology/Sinological studies)的基礎。 本文以分析文獻與檔案為研究方法,所使用的主要文獻,如早期商人及教會人士在東亞航旅的書簡與紀錄,美國開國元勳Thomas Jefferson在1818年對漢字的看法、美國哲學學會理事長Peter S. DuPonceau在1838年出版A Dissertation on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System of Writing 論文,及後續《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討論該論文及漢字本質等相關文獻。此外,本研究也以中美官方1869年首批交換圖書計劃為例,探索美國國會圖書館處理漢字書目資訊的發展,了解美國民間及官方以英語為基礎,建構字母拼寫(transliteration)漢字資訊的早期發展歷程。 本研究的結果,勾勒18世紀到19世紀末期,英語世界以拼音字母拼寫(transliteration)漢字的發展,以及訊息內容經過不同文字系統轉譯後的資訊落差。也從馬禮遜(Rev. Robert Morrison)、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威妥瑪(Sir Thomas Francis Wade)等人在十九世紀編篡的英漢字典中,探索拼音字母轉譯漢字的發展與困難,以了解漢字和拼音字母兩種文字系統(Writing scripts)本質差異,及民間官方文書資訊交流的影響。研究最後指出十九世紀之前西方前對漢字的了解與努力,為近代西方漢學研究(Sinology/Sinological studies)的基礎。
關鍵字 漢字;漢學;拼音字母;文字系統;譯音;美國國會圖書館;Sinology;Chinese character;alphabet;writing system;transliteration;Library of Congress
語言 zh_TW
ISSN 2433-1759
期刊性質 國外
收錄於
產學合作
通訊作者 楊智明
審稿制度
國別 JPN
公開徵稿
出版型式 ,電子版,紙本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18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