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歷史與時代記憶的公共性: <老先生的18本日記>專案紀錄與評析
學年 105
學期 2
發表日期 2017-06-21
作品名稱 家族歷史與時代記憶的公共性: <老先生的18本日記>專案紀錄與評析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著者 楊智明
作品所屬單位
出版者
會議名稱 2017年教師多元升等教學實務研討會
會議地點 中原大學
摘要 〈老先生的18本日記〉是由淡江大學資訊傳播系執行的跨校、跨領域的專案。這個專案從2015年11月起接受委託,開始謄打及整理一部從1938年一直書寫到1970年的私人日記,繼而進行共筆書寫、策展及架設專案網站計劃。〈日記〉的主人李子斌先生(1920-2001),祖籍廣東韶關,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決定投筆從戎。〈日記〉即是他從18歲黃埔軍校入伍的第一天寫起,記錄對日抗戰(1938-1945)、國共戰爭(1945-1950)、流浪香港(1950-1952),輾轉赴金門重新入伍(1952-1954),及1954年後,在台落地生根的生活歷程。 〈日記〉涵蓋了老先生三十餘年顛沛流離的歲月,既是時代記憶,也是家族歷史。專案團隊在2016年2月將全數日記掃瞄建檔,完成數位保存;2016年10月完成70餘萬字的日記逐字謄寫。2016年11月,將總字數超過七十萬字的日記文本,擲交李老先生的家人。2016年9月起,在李老先生兩岸家屬同意下,進行策展、共筆書寫及建立專案網站之企劃。2017年3月,在淡江大學策展〈複寫記憶—老先生的18本日記〉,專案的網站,亦在2017年2月展覽前對外公開。 本文簡要說明專案緣由,課程和團隊運作方式(包含跨院系大學成員及高中生),以及團隊與家屬如何以〈日記〉為素材,將家族歷史發展為公共議題的過程。執行方面,專案的路第一階段先完成〈日記〉的謄打整理,第二階段則以策展與共筆書寫探索〈日記〉史料的公共性。家族歷史如何成為時代記憶的註腳,是本專案主要的企劃目標。本文說明〈日記〉的「公共性」與個人隱私的界線的觀點的判準與分析實作過程中的困難與評估因應的方式。 本專案特別選擇這部「非名人」的日記為傳播實踐的目標,在於這部長達三十餘年的記錄,素材平實,未刻意如名人傳紀或教科書式對歷史和意識型態的擦脂抹粉,這些素材也能幫助團隊成員了解1930s-1970s年間的常民生活。 專案網站:複寫記憶—老先生的18本日記(http://18diaries.acsite.org/)
關鍵字 老先生的18本日記;家族歷史;時代記憶;服務學習;常民生活史;傳播實踐
語言 zh_TW
收錄於
會議性質 國內
校內研討會地點
研討會時間 20170621~20170621
通訊作者 楊智明
國別 TWN
公開徵稿
出版型式
出處 2017年中原大學教師多元升等教學實務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134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