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新興文化與人文知識的新方向---生物科技、跨國流動及翻譯:東亞地區的典範交替研究
學年 94
學期 1
出版(發表)日期 2006-01-01
作品名稱 全球化時代新興文化與人文知識的新方向---生物科技、跨國流動及翻譯:東亞地區的典範交替研究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Biotech, Transnational Flow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 Study of Paradigm Shift in East Asia
著者 邱漢平
單位 淡江大學英文學系
描述 計畫編號:NSC95-2411-H032-018-MY3 研究期間:200608~200707 研究經費:983,000
委託單位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摘要 哈特與涅格裡在《帝國》裡提到「生物權力」,並以傅柯的「訓誡社會」對照他們 所說的「控制社會」,說明左右人類風俗、習慣與生產行為的機制,如何由外在的監督 轉為內化的調控。西方現代性在不同階段對「生命」的形塑與操控程度,直接反映在何 謂真實的問題上。康德把知識的源頭放在主體與客體接觸所產生的印象上,結果是知識 失去可靠性,淪為尼采角度論所謂的個人角度。2000 年完成的人類基因圖譜定序,引進 一種有別於個人有限視野的「真實」。和個人命運息息相關的基因圖譜,已無法再以角 度論視之,因為其與已經啟動或預定開展的生命密切吻合。在對生命的掌控上,生物科 技也異於傳統醫學,不再囿限於外在的診察治療,而是深入身體內部對基因進行改造, 徹底治癒疾病,而非僅作局部治療。生物科技與控制社會所揭示的意義,是隨著現代性 的來臨而消失的「內在性」再度當道,雖然其意涵與形而上傳統未必完全吻合。 本三年期研究計劃擬從生物科技、跨國流動及翻譯等三個面向,切入前述新的典範 交替,並以東亞地區作為引証論述的主要參考點。流動是全球化情境下常見的修辭語 彙,用以描述資金、人員、資訊、技術與影像跨國快速移動,兼況喻產品與資訊在全球 各地同步擴散。跨國流動強調此時此地,既不受過去經驗的牽絆與未來理想的制約,也 擺脫地域的框架鑲嵌,因而得以直探內在性。翻譯與跨國流動密切相關,從一個國家越 界進入另一個國家,其性質本就類似符號自一個語言系統瓦解,然後在另一個語言系統 重新組合。在符號瓦解與重新組合之間,是翻譯觸及內在性的時刻,充滿變革的潛在可 能。生物科技研究重心所在的幹細胞,與由其演變出來的各類功能細胞之關係,有如班 雅明論翻譯時純粹語言之於人間語言,一方是沒有意涵(或沒有功能)卻直指代表終極真 理的上帝(或充滿各種可能性),一方則偏向意義溝通(或功能明確)。用德勒玆與瓜達裡 「脫離疆域」與「重納疆域」說明跨國流動,一種類似的對比轉化也具體呈現。 把生物科技、跨國流動及翻譯等三個面向並置,具有多方面的意義。首先,透過相 互間對內在性的共同追求,在生物科技倫理議題的研究仍處初步階段之際,有助於從跨 國流動及翻譯研究這類已有相當成果的領域,找到適當的研究方法,又不致陷入建立在 「什麼是人」概念上的傳統人文學科之泥淖裡,因為這些領域並不以人類感官為知識的 源頭。這將是第一年專題研究計劃的重心。第二個意義是,生物科技是一個發展中的領 域,對現有文明與價值體系具有旋乾轉坤的潛在可能,可為跨國流動及翻譯學術研究帶 來全新的視野,豐富或改變既有的研究走向。以人類基因圖譜定序為例,這一代的人將 首度得以參透何謂活著、何謂人類、何謂知覺及生病這類千古奧秘。第二年的專題研究 計劃,將以生物科技帶來的全新視野如何影響跨國文化流動及翻譯研究為關切對象。自 東亞角度來說,三個面向並置代表新的典範交替,從深受西方現代性衝擊影響的儒家人 文傳統,過渡到人生命徹底受到形塑與操控的階段,以人類感官為知識源頭或美學基礎 的觀點也失去效度。第三年的專題研究計劃,將探討此一演變如何反應在東亞地區的文 化活動上,尤其是地區性的跨國文化流動與文化翻譯上。
關鍵字 生物權力;內在性;生物科技;跨國流動;翻譯研究;東亞地區
語言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4708 )

機構典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