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0 |
98-2
|
教學計畫表
|
紀慧君
教授
|
大傳四:媒介批評 TAMXB4A1103 0A
|
4449 |
84-2
|
會議論文
|
李美華
副教授
|
從公平交易法角度探討台灣體育運動之電視轉播權-以和信傳播集團標得從民國八十六年至八十八年之職棒轉播權為例
|
4448 |
90-1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從台灣明日報的停刊看中文電子報之前景
|
4447 |
87-1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兩岸有線電視產業之經營政策及其影響與前景
|
4446 |
83-2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由功能觀點看民進黨社會運動的「說服」
|
4445 |
90-1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台灣語藝傳播學門之發展綜論
|
4444 |
92-1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認識的困境與結構 : 傳播學門之自我認同的病理學還原探索
|
4443 |
90-2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語言與視覺中的知識行動
|
4442 |
88-2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臺灣傳播學學術期刊與傳播學研究環境
|
4441 |
88-2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臺灣地區視障者對媒介使用行為與動機調查研究
|
4440 |
88-1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網路關係的建構與動態 : 一個初探性整合理論架構之探索
|
4439 |
88-1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對臺灣傳播教育發展的再審思
|
4438 |
93-1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跨符號研究 : 「結構/行動」交相建構中的傳播巨型理論藍圖
|
4437 |
81-1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新傳播科技與社會 : 人際互動的審思
|
4436 |
83-2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新傳播科技的設計 : 宏觀與微觀的整合
|
4435 |
83-2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傳播科技系統的設計:媒介與訊息設計之初探
|
4434 |
93-1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傳播如何看創意 : 繪製創意研究的新藍圖
|
4433 |
90-2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學術本土化與全球化之辯 : 一個突創的觀點
|
4432 |
92-1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什麼是創造力的基礎建設 : 一個傳播觀點的思考
|
4431 |
90-1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之影響因素與問題探索
|
4430 |
82-2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大陸衛星電視節目對兩岸互動的衝擊
|
4429 |
89-2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口述影像符號問題之初探
|
4428 |
90-1
|
會議論文
|
趙雅麗
教授
|
口述影像的再現意涵
|
4427 |
91-1
|
會議論文
|
王慰慈
教授
|
1960-2000年台灣紀錄片的發展與社會變遷
|
4426 |
92-1
|
會議論文
|
王慰慈
教授
|
女性如何用影像說自己的故事- 以《春天-許金玉的故事》、《飄浪之女》、《國家大事》為例
|
4425 |
82-2
|
會議論文
|
王慰慈
教授
|
柏格曼映象世界的宗教觀
|
4424 |
75-2
|
會議論文
|
吳怡國
副教授
|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the use of computers
|
4423 |
90-2
|
會議論文
|
吳怡國
副教授
|
跨文化轉移研究方法論之省思-以涵化理論國際化為例
|
4422 |
75-1
|
會議論文
|
吳怡國
副教授
|
The "love boat" goes to Taiwan : The cutural impact of American TV programming on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
4421 |
85-2
|
會議論文
|
王嵩音
教授
|
台灣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之媒體再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