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
93-1
|
期刊論文
|
馬華文學在臺灣(2000∼2004)
|
632 |
93-2
|
期刊論文
|
與余光中拔河
|
633 |
93-2
|
期刊論文
|
被發明的詩傳統,或如何敘述臺灣詩史
|
634 |
93-2
|
期刊論文
|
世界華文文學的教與學
|
635 |
93-2
|
期刊論文
|
鍛接期臺灣新詩史
|
636 |
93-2
|
期刊論文
|
印象才是真正的吸票關鍵?
|
637 |
94-1
|
期刊論文
|
曖昧流動,緩慢交替——關於「台灣當代十大詩人」
|
638 |
94-1
|
期刊論文
|
冒現期臺灣新詩史
|
639 |
94-1
|
期刊論文
|
構築詩的美學史——評簡政珍《臺灣現代詩美學》
|
640 |
94-1
|
期刊論文
|
穿不穿燈草絨的衣服——閱讀瘂弦「在中國街上」
|
641 |
94-1
|
期刊論文
|
問題不在我們知道的太少——關於西方文學理論的一些聯想
|
642 |
94-2
|
期刊論文
|
化荒地為沃土——評葉笛《台灣早期現代詩人論》
|
643 |
95-1
|
期刊論文
|
雙重意識——旅臺馬華作家的臺北書寫
|
644 |
95-1
|
期刊論文
|
邁向成熟的年齡:評「青年文學會議」
|
645 |
96-1
|
期刊論文
|
互聯網上的台灣新詩版圖
|
646 |
96-1
|
期刊論文
|
顏元叔與臺灣新詩評論轉型
|
647 |
96-1
|
期刊論文
|
為什麼女性詩學?——評論轉型視野下的當代女性詩學
|
648 |
96-2
|
期刊論文
|
殊途不必同歸——與古遠清談臺灣新詩史的書寫問題
|
649 |
97-2
|
期刊論文
|
在臺灣閱讀菲華,讓菲華看見臺灣
|
650 |
98-2
|
期刊論文
|
菲律賓華文學校的四大病灶
|
651 |
99-1
|
期刊論文
|
集會結社之必要:台灣戰後大學詩社/詩刊群相
|
652 |
100-1
|
期刊論文
|
出版業不能說的秘密
|
653 |
100-1
|
期刊論文
|
兩岸四地需要詩學交流,也需要詩學交鋒
|
654 |
100-1
|
期刊論文
|
詩的盛世:2011台灣詩集出版觀察
|
655 |
100-2
|
期刊論文
|
「詩的盛世」以後——2012元旦備忘
|
656 |
100-2
|
期刊論文
|
一群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台大現代詩社與七○年代的羅智成
|
657 |
100-2
|
期刊論文
|
踰越的愉悅——半世紀來第一本《臺灣跨界詩歌選》
|
658 |
100-2
|
期刊論文
|
本予之逝——追憶菲華文壇耆老林忠民
|
659 |
101-1
|
期刊論文
|
數位時代:新詩評論的全新挑戰
|
660 |
101-1
|
期刊論文
|
「生於60年代」詩路紀行:閱讀「60-80」,想像「70-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