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5 |
96-1
|
期刊論文
|
為什麼女性詩學?——評論轉型視野下的當代女性詩學
|
| 626 |
96-2
|
期刊論文
|
殊途不必同歸——與古遠清談臺灣新詩史的書寫問題
|
| 627 |
97-2
|
期刊論文
|
在臺灣閱讀菲華,讓菲華看見臺灣
|
| 628 |
98-2
|
期刊論文
|
菲律賓華文學校的四大病灶
|
| 629 |
99-1
|
期刊論文
|
集會結社之必要:台灣戰後大學詩社/詩刊群相
|
| 630 |
100-1
|
期刊論文
|
出版業不能說的秘密
|
| 601 |
91-1
|
期刊論文
|
深水炸彈——評「重溯七○年代臺灣現代詩論戰」
|
| 602 |
91-2
|
期刊論文
|
散文詩人屠格涅夫
|
| 603 |
92-1
|
期刊論文
|
臺灣「現代詩」上的香港聲音——馬朗.貝娜苔.崑南
|
| 604 |
92-1
|
期刊論文
|
詩想跨國界,華文超國家
|
| 605 |
92-2
|
期刊論文
|
艱難的志業,溫柔的惡聲
|
| 606 |
92-2
|
期刊論文
|
激進,還是保守?——評「詹冰《綠血球》自然書寫的視域與美學」
|
| 607 |
93-1
|
期刊論文
|
臺灣新詩史:一個未完成的計畫
|
| 608 |
93-1
|
期刊論文
|
臺灣新詩史:書寫的構圖
|
| 609 |
93-1
|
期刊論文
|
馬華文學在臺灣(2000∼2004)
|
| 610 |
93-2
|
期刊論文
|
與余光中拔河
|
| 611 |
93-2
|
期刊論文
|
被發明的詩傳統,或如何敘述臺灣詩史
|
| 612 |
93-2
|
期刊論文
|
世界華文文學的教與學
|
| 613 |
93-2
|
期刊論文
|
鍛接期臺灣新詩史
|
| 614 |
94-1
|
期刊論文
|
曖昧流動,緩慢交替——關於「台灣當代十大詩人」
|
| 615 |
93-2
|
期刊論文
|
印象才是真正的吸票關鍵?
|
| 616 |
94-1
|
期刊論文
|
冒現期臺灣新詩史
|
| 617 |
94-1
|
期刊論文
|
構築詩的美學史——評簡政珍《臺灣現代詩美學》
|
| 618 |
94-1
|
期刊論文
|
穿不穿燈草絨的衣服——閱讀瘂弦「在中國街上」
|
| 619 |
94-1
|
期刊論文
|
問題不在我們知道的太少——關於西方文學理論的一些聯想
|
| 620 |
94-2
|
期刊論文
|
化荒地為沃土——評葉笛《台灣早期現代詩人論》
|
| 621 |
95-1
|
期刊論文
|
雙重意識——旅臺馬華作家的臺北書寫
|
| 622 |
95-1
|
期刊論文
|
邁向成熟的年齡:評「青年文學會議」
|
| 623 |
96-1
|
期刊論文
|
互聯網上的台灣新詩版圖
|
| 624 |
96-1
|
期刊論文
|
顏元叔與臺灣新詩評論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