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轉間的情義 ──論司馬中原〈紅絲鳳〉與〈寶瓶〉的抉擇與牽繫
學年 114
學期 1
出版(發表)日期 2025-09-01
作品名稱 歲月流轉間的情義 ──論司馬中原〈紅絲鳳〉與〈寶瓶〉的抉擇與牽繫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著者 劉依潔
單位
出版者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國文天地 學術論壇 41(4)
摘要 中文系的理想課程:「小說與電影文學」的教學與省思專輯 前言 林淑貞   小說,是迷人的課程,無論是古典或現代小說,皆是基於人生、人性所創發出有故事情節的文學作品,內含虛實交錯、真假迷離且引人入勝的情節,應該如何教學,讓學生透過這些故事啟迪生命,開發創意?本專輯有七篇古典小說、二篇現代小說與電影文學教學,希望藉由不同的教學策略與活動,帶動小說教學,互相攻錯。   王國良老師細說踏上任教小說課程原由,是因選修王夢鷗老師課程報告〈元無有〉啟發研究六朝志怪契機,其後在古典小說浸潤下教學將近三十五年,分別以輪帶式開設六朝、唐代、宋元、明代、清代小說等課程,文中並揭示選編古典小說,引領風潮,讓我們看見孜孜矻矻專注於教學研究的學者風範。   徐志平老師以多元適性為教學目標,透過傳統教學、翻轉教室模式、撰寫書面報告三軌並進為教學方式,以創意發揮、超越成規來表現故事內容,例如短劇展演或是拍成短片等可以豐富報告內容,並且在課程中發掘創作及研究人才。   康韻梅老師首先指出小說專業課程之傳授,以「小說史」和「小說敘事技巧」為軸線,透過小說對讀方式讓學生能夠了解小說發展概況及掌握閱讀分析小說技巧;其次是形塑課堂討論氛圍,以議題為導向,激發討論,形成觀點;對於學習成果評量,上學期設計「札記」作業及「古典今釋」,訓練創作能力;下學期提出議題報告,訓練學術寫作能力,至於試題則讓學生發揮學習成效,而這樣的小說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人文精神的意義。   林明昌老師以學生為學習思考核心,從細讀、分析評論、博覽三項導引學生進入小說情境之中,並且給學生「小說閱讀分析架構」,讓學生能迅速掌握重點,包括內容分析、評鑑提問、創作改寫等項,並能利用電腦繪出人物關係圖,有助故事情節把握與理解。   薛雅文老師以「看小說說自己故事」為軸,讓學生適情適性發展,以激發思索作為課程目標,並以多元設計課程作業及評量尺規,期能提升學習成效,傳承專業知識。   李志宏老師首先揭示通識小說教學是以人為本位,說明教學目標以了解小說發展藝術風貌、增進鑑賞能力、古今互文閱讀方式,進行神話傳說、寓言、筆記、傳奇、話本、章回小說等文本之選讀,課程教學設計以教師講授、課堂分組討論和分享,以及專題報告之合作學習為主,期能讓學生「理解世界,認識自我」提昇人生境界。   黃東陽老師以說一個好故事為軸線,進行課程規劃、教學目標、學生期待、教師專業等項架構;先確立小說文體特色,再梳理小說發展歷程,繼以閱讀小說趣味以增進創作書寫的素材,引導閱讀課程也嘗試帶入人生困境與抉擇等生命議題,甚至導入文化知識以豐富所學,至於小說創作則融入古典轉譯成現代載體俾益多元方式呈示。   現代小說二篇,關涉小說與電影文學。   林秀蓉老師以鍛鍊學生說故事為基本工夫,反思教科書編寫,進而說明小說鑒賞與電影互文教學,有助細膩解讀小說文本,並讓學生進行耆舊訪談,實踐體驗與創作,期許教學能與時俱變,引導學生感知故事,方能優化教學。   鍾正道老師將小說與電影文學結合,藉由四個階段進行小說與影像閱讀,讓學生了解文學與電影互有優劣,進而能認識電影語言,再進行電影化小說閱讀,並對讀原著小說與改編電影,探索文字轉譯成影像之困難與超越。最後說明理想的課堂應是老師能夠消化所要講述的內容,才能精采具說服力。   對應不同素質學生,應有不同教學目標與策略,我們製作這個專輯,既看到站在講臺上教師們孜孜矻矻、誨人不倦,也看到翻轉教學帶進了新創意與新啟發,無論是傳統或是創意教學,皆因應不同的學生而有殊異的教學策略與成效。
關鍵字
語言 zh_TW
ISSN 1015-9975
期刊性質 國內
收錄於
產學合作
通訊作者
審稿制度
國別 TWN
公開徵稿
出版型式 ,電子版,紙本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27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