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整治與六堆地方社會:隘寮溪整治與砂石產業之歷史考察 | |
---|---|
學年 | 113 |
學期 | 1 |
出版(發表)日期 | 2024-08-31 |
作品名稱 | 河川整治與六堆地方社會:隘寮溪整治與砂石產業之歷史考察 |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 |
著者 | 曾令毅 |
單位 | |
出版者 | |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 地理學報 108,頁21-55 |
摘要 | 本文藉由環境史與長時段的觀點,探究屏東平原的六堆聚落在長年遭受隘寮溪的氾濫時,地方社會肆應的歷史過程與影響。首先,透過對清代屏東平原與隘寮溪流域,以及涵蓋在內的六堆地區之水患紀錄進行歷史考察,得知清代屏東平原的先民長年遭受水患所苦的原因,除肇因於氣候、地理與水文等自然因素,可能還有隨著漢人經濟開發過程中所導致的人為因素。待廿世紀初期國家力量介入後,乃於1920至1930年代展開下淡水溪流域與隘寮溪的整治工程。工程除改變隘寮溪的流向,使居民免於遭受水患侵襲,同時也增加了許多河川浮覆地。不僅如此,整治工程也對屏東平原的自然地景、地方環境、民眾生活與社會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其次,下淡水溪整治工程築堤截流產生的大量浮覆地,舊河道與河床周邊大多為長年所沖積的卵石、礫石及碎石,要開墾成田園或是蔗作原料區,必須要先清除這些舊有溪石,才能進一步整地成為農業用地。因此,自1920年代下淡水溪整治前後,當地的砂石就因應大量公共工程的興建而開始被注意,之後隨著隘寮溪整治工程的開始,「砂石」才開始受到重視而興盛。換言之,看似為自然資源的砂石,某種程度來說其實是因河川整治才大興的一種「人為的」自然資源。而當這些砂石資源出現後,同時也改變了地方的社會經濟、人群階層,甚至對當地宗教文化等社會層面產生重大的影響。 |
關鍵字 | 隘寮溪 ; 河川整治 ; 砂石 ; 鐵路道碴 ; 竹田西勢 |
語言 | zh_TW |
ISSN | 0494-5387 |
期刊性質 | 國內 |
收錄於 | TSSCI |
產學合作 | |
通訊作者 | |
審稿制度 | 否 |
國別 | TWN |
公開徵稿 | |
出版型式 | ,電子版,紙本 |
相關連結 |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275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