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社會心態的重構
學年 110
學期 1
發表日期 2021-10-01
作品名稱 新冠疫情下社會心態的重構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The Reconstruction of Social Mentality Under the Covid-19 Pandemic
著者 柯志恩
作品所屬單位
出版者
會議名稱 東西會通、飲水思源、多元包容、開創新局:社會科學的傳承與創新
會議地點 線上
摘要 Covid-19疫情的蔓延已超出過去地域主義的範圍,因世界同屬遭遇變成另類的全球化樣態,它所影響的面向從政治、經濟、文化到生理、心理與社會。疫情擴散造成的病徵被放大為人際間的污名標記,進一步從心理的認知基模到社會心態,均產生質變與量變。 全世界面臨自1930年代大蕭條後最大的不確定性,經濟的「負增長」,金融的「負利率」,民族主義當道造成主權意識高漲而產生的「負作用」,以及對未來不安而造成的恐慌、焦慮等「負能量」,均使世界有一大段時間會處於一個「負時代」,而牽動的人、制度、環境所顯現出來的疫情整體社會心態需重新建構,人與距離也需重新被定位。像當公眾的生命安全受到病毒的威脅時,人對距離的詮釋反映了自身的價值,如公共場合與人保持空間上的距離,這保持的是安全距離或是文明的距離?裡面涵蓋的是疏離冷漠,或是尊重及對他人負責的行動自覺?為有效控制疫情而採取侵入式的生物資料蒐集,在與個人的隱私權產生衝突時,我們是否該疾呼公衛利益是高於個人的身體健康權?因為隔離產生的實體距離是否讓人與人的親密關係仍能維持?當數位虛擬取代現實變成日常後,遠距的「共在」(co-presence)是否仍能實踐人際間的同理與良善?這些問題的解答有助於後疫情人心的回穩與社會秩序的重建。 歷經「負時代」所帶來的焦慮與恐慌,人們在適應後心態上也開始對新形勢尋求應對策略,找回自己對遭遇的自主感與控制覺,也對疫情在各面向產生的變化進行觀察和反思,近如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自己的心理韌性如何強化,如何過更健康的生活,遠如人類文明是否過於快速,過於擁擠與狂熱,導致這場人與自然之戰,這些思考均有助於釐清每個人在這場戰疫中的位置。 老子古訓“天之道,利而不害”–當人類面對共同病毒威脅時,文明要取得進步,不應在經濟、外交或武力上互相征伐,而是竭力共抵自然威脅,共享進步成果的文明共生體。千年前老子之思路,仍能為疫情下的文明找到出路!
關鍵字 新冠疫情;負時代;社會心態;人的距離
語言 zh_TW
收錄於
會議性質 國內
校內研討會地點
研討會時間 20211001~20211003
通訊作者
國別 TWN
公開徵稿
出版型式
出處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214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