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的標準:重估Hanslick 的形式主義音樂美學
學年 107
學期 2
發表日期 2019-05-31
作品名稱 審美的標準:重估Hanslick 的形式主義音樂美學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著者 王志銘
作品所屬單位
出版者
會議名稱 第六屆道與德研討會「知識與價值的建構」
會議地點 中國文化大學曉峰館會議室, 台灣
摘要 十九世紀初貝多芬的音樂帶起了一股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潮,作曲家越來越注重音樂中個人情感的表現,而漸漸擺脫巴洛克與古典主義那種過度重視樂曲形式結構的束縛。以致於流行的論調裡,越來越著重「情感」在音樂裡所扮演的角色。根據1854 年樂評家Hanslick 的分析,這種流行論調誤將喚起微妙的情感當成音樂的目的,以為情感就是音樂藝術所要表現的內容。Hanslick 根據康德的形式主義美學觀點,批判反駁了上述兩種流行觀點,他認為「音樂的內容就是樂音的運動形式」,它有它自我存在的美,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不是表現情感或思想的手段或工具。 儘管在浪漫派與表現派音樂家極力擁護個人情感表達的潮流席捲之下,Hanslick的觀點似乎抵擋不住這股浪潮而幾乎被淹沒,但其深入了解音樂而提出的音樂形式美理論,在音樂美學這塊領域,仍佔有不可動搖的重要性。 究竟音樂可不可能抽離情感,單獨從樂音的運動形式的和諧來理解呢?要回答這一問題,筆者認為無法簡單透過哲學反思來解決,而必須仰賴對音樂作曲的了解以及現代大腦神經科學對音樂欣賞所做出的研究,才能深入了解人類的「音樂腦」究竟如何運作,徹底了解「形式」在音樂審美中真正所蘊藏的意義內涵,而不是像康德與漢斯利克一樣只在音符與音符的排列關係上面來思考音樂的形式。
關鍵字 音樂審美;音樂形式;音樂認知;審美客觀性;藝術規律
語言 zh_TW
收錄於
會議性質 國際
校內研討會地點
研討會時間 20190531~20190531
通訊作者
國別 TWN
公開徵稿
出版型式
出處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16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