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倫理實務探討 - 台灣B型企業之成立與表現 | |
---|---|
學年 | 107 |
學期 | 1 |
發表日期 | 2018-12-15 |
作品名稱 | 台灣經濟倫理實務探討 - 台灣B型企業之成立與表現 |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 |
著者 | 鮑世亨; 鄭秀端 |
作品所屬單位 | |
出版者 | |
會議名稱 | 2018經濟倫理研究 企業永續經營 |
會議地點 | 淡江大學台北校區 |
摘要 | 企業社會績效(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或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與財務績效(Financial Performance)間,無疑是學界討論企業社會責任時,最熱門的問題。即使是一個最熱門的問題,但在學界對企業社會績效或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間是否存在正相關,尚無一致性的結論。但由實務之發展而言,事實上與新古典經濟理論學家的預測相反,越來越多之公司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把企業社會責任舉措視為是公司的長期投資策略。但即便如此,近期世界各國之食安、環境汙染、金融危機之問題層出不窮。由此可見,即使是最先進、經濟發展最成熟的國家,或因資本主義與自由市場之意識形態,導致企業很難抱持全心全意具體實現企業社會責任之心態的缺憾,掛企業社會責任之名,行謀求公司私利之實的案例實不乏聽聞。畢竟只“給”(giving)而不求“有” (having)的心態,實在太違反人性的本質與直覺。我們這個社會的確需要建立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制度之基礎設施,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企業之倫理動機,讓企業真正發自內心誠意,徹底善意實施企業社會責任才是上策。經濟價值對於社會企業創業的可持續性和社會價值的創造至關重要。社會價值的創造往往與經濟結果密切相關,而經濟結果反過來又產生了社會企業家可以用來實現其主要使命的財政資源。所以本文從企業社會責任之法理層次為始,進而說明企業社會責任對產品競爭所產生之競爭優勢為終,嘗試說服企業接受“做好事” (doing the good)更能把“事做好” (doing well)之觀念。台灣自2008年金管會規定企業社會責任揭露之法則後,也積極推動獨立第三方之認證。以獨立第三方之認證而言,台灣現行亦認可許多第三方認證機構,並不單只有B實驗室之B型企業認證。但以台灣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之經濟體,B型企業之認證其參與門檻低、參與成本低、社群成員多為國際知名企業且社群成員相互支持的心態相當活耀,對中小型企業以相對較低之成本,縮短學習曲線迅速與國際接軌而言,加入B型企業或許是一條捷徑。台灣獲得B型企業認證之廠商數目雖為亞州之冠,台灣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之評比在亞洲諸國常名列前茅,但台灣之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與法制還有相當大的空間須向歐美學習。 |
關鍵字 | 企業社會責任;財務績效;B型企業;倫理責任;第三方認證 |
語言 | zh_TW |
收錄於 | |
會議性質 | 國內 |
校內研討會地點 | 台北校園 |
研討會時間 | 20181215~20181215 |
通訊作者 | 鮑世亨 |
國別 | TWN |
公開徵稿 | |
出版型式 | |
出處 | 2018經濟倫理研究 企業永續經營 |
相關連結 |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166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