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萬華剝皮寮的街名及都市空間角色 | |
---|---|
學年 | 101 |
學期 | 1 |
出版(發表)日期 | 2012-09-25 |
作品名稱 | 臺北萬華剝皮寮的街名及都市空間角色 |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 |
著者 | 米復國; 張志源 |
單位 |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
出版者 | 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 臺北文獻 181, pp.51-94 |
摘要 | 本文主要就《艋舺剝皮寮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1998)一書討論剝皮寮街區歷史社會發展脈絡的內容進行改寫,透過地契、屋契、家屋改築的許可、地圖、日人初設籍除戶戶口調查簿資料,就臺北萬華剝皮寮的街名及都市空間角色進行分析。研究結論發現:1.臺北艋舺剝皮寮街名,清代稱為「福皮藔街」、「福地藔街」,日治初期稱為「北皮藔街」,並為新富町及八甲町的範圍。2.剝皮寮地名爭議,由居民與文獻上考證主要有「剝獸皮」、「剝樹皮」二說,另本研究請教歷史學者以日文發音之可能性,有「以北皮藔街名發音做音義解釋」一說,「以北皮藔街名發音做音義解釋」之解釋本研究認為最為恰當。3. 以從地圖分析剝皮寮街道及周邊地景之改變,可看到剝皮寮街區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相融合。4. 從剝皮寮居民的職業及該街區日人初設籍除戶戶口調查簿的資料,可以瞭解大部分居民最初即居住於該地,少部份居民從外地搬遷過來,此處產業有金銀紙製造商、米商、魚商、道士、什貨商、獸肉販賣商、石炭商、果子行商、野菜行商、藥商、葬儀工、傭人、苦力、拖車夫、薪炭商等,充滿了多樣性。5.艋舺剝皮寮的空間角色包括:(1)剝皮寮街尾為清代北臺灣最重要軍事營盤地點;(2)剝皮寮街是清代艋舺與古亭庄必經要道;(3)剝皮寮的街頭連結大眾廟口街,串連到龍山寺廣場,同時是清代艋舺龍山寺祭祀圈的一部分;(4) 剝皮寮街是清末唐景崧遊行艋舺隊伍行進路線的起點。 |
關鍵字 | 剝皮寮;都市空間 |
語言 | zh_TW |
ISSN | 1021-0660 |
期刊性質 | 國內 |
收錄於 | |
產學合作 | |
通訊作者 | |
審稿制度 | 是 |
國別 | TWN |
公開徵稿 | |
出版型式 | 紙本 |
相關連結 |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796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