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日儒學的因革論台灣儒學現代化的取向
學年 89
學期 1
發表日期 2000-11-09
作品名稱 就中日儒學的因革論台灣儒學現代化的取向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著者 連清吉
作品所屬單位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出版者 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臺灣學生書局
會議名稱 台灣儒學與現代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地點 臺北, 臺灣
摘要 1990年代,「台灣意識」盛行,台灣的民主化與「台灣文化主體」的文化自覺,將構築二十一世紀台灣的新時代。針對成為學術文化領域而為人所探究討論對象的「台灣」,在新時代的未來發展方向之論述上,黃光國從社會學的觀點,提出吸收西洋文化的精華,研究自我文化的變遷,促成文化體系的理性化,並在變遷中保有文化的自我認同的主張。鄭志明與林安梧則以「返本開新」的儒學體系分別主張「轉邊陲為自在,轉運動為創意,以開拓台灣儒學自在融通的主體性格」和「在公民社會中,以社會公義為中心重開內聖之學」。日本東洋文化學者內藤湖南(1866-1934)的「螺旋循環史觀」指出,就中原文化的母體的中國而言,日本雖是周邊地區,但是受到中華文化的刺激,日本也產生文化的自覺,形成獨特的文化。筆者擬根據內藤湖南的「螺旋循環史觀」的理論,就日本傳統儒學的特質與台灣新儒家所開展的儒學進路二者的因革取捨,論述台灣儒學現代化發展的取向。筆者以為台灣儒學的發展取向,乃在於結合日本近世以來以禮俗制度化,教化及於庶民的實際功能和戰後台灣新儒家感受時代,關懷社會而講學民間,提倡社會讀經之返本開新的儒學開展。禮俗制度化是以形式保有實質而達到化民成俗,富而好禮的儒學教化功能。民間講學的人文傳播,在使社會大眾認識其安身立命的所在,而社會讀經的普遍化,則能提昇社會文化的人文素養。因此禮俗制度化而化民成俗是「鄉土情」的根植,講學民間和社會讀經的慧命傳承是「文化心」的涵養。「鄉土情」的凝聚,得以溝通人我,化解人際的疏離;「文化心」的真實而安住內在,則可消除現代人心靈的空虛,如此精神生活才能充實,文化心靈才能悅樂。以此架構的「文化中國」的人文社會,或為人間社會的理想形態。
關鍵字 螺旋循環史觀;禮俗制度化;民間講學;社會讀經;中國人文的重鎮在台灣
語言 zh_TW
收錄於
會議性質 國際
校內研討會地點
研討會時間 20001109~20001110
通訊作者 連清吉
國別 TWN
公開徵稿 Y
出版型式 紙本
出處 台灣儒學與現代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7-278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79299 )

機構典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