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快感社會的偏執症與陰謀論
學年 95
學期 1
出版(發表)日期 2007-01-01
作品名稱 後現代快感社會的偏執症與陰謀論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Paranoria and Conspiracy in Postmodern Society of Enjoyment
著者 黃涵榆
單位 淡江大學英文學系
描述 計畫編號:NSC96-2411-H032-008 研究期間:200708~200807 研究經費:120,000
委託單位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摘要 針對當前的後現代情境進行的分析與批判,已不能如同霍夫斯達特(Richard Hofstadter)在其名著〈美國政治的偏執風格〉(「The Paranoid Style in American Politics)中將陰謀論全然類歸於右翼保守陣營。陰謀論不僅盛行於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各領域,成為諸類媒體(電影小說、電視影集、談話節目、八卦報紙 與雜誌、政府宣傳、網路謠言等)的要素,更反映了主體面對影像資訊大量流通 與氾濫或「面對大對體」(the encounter with the Other)產生的焦慮,甚至不論 在個體或群體的層面上,已成為主體面對、理解斷裂的現實與身份認同的敘述與 幻想框架。然而,最值得關注的是偏執主體和陰謀論敘述所衍生的批判困境:亦 即「信與不信」、「斷裂與統整」弔詭的並存:不信任權力體制(或大對體)卻深 信潛伏的權力運作無所不在或「大對體的大對體」(the Other of the Other)的存 在,無窮盡地在支離破碎的訊息中企圖拼湊出真理的全貌。《誰殺了甘迺迪》、《楚 門的世界》、《鬥陣俱樂部》、《駭客任務》三部曲、《X 檔案》、《達文西密碼》、電 腦龐克小說、品瓊(Thomas Pynchon)與狄力羅(Don DeLillo)之作品皆呈現此種 弔詭,其中涵蓋諸多詮釋之可能:符碼與影像中的疏離、犬儒主義或非理性的宣 洩,端視路者採用何種批判方法或意識形態理論。本研究計畫將陰謀論與偏執主 體意識置放於當前後現代文化,或更具體而言,「快感社會」與「象徵體系式微」 (the decline of the Symbolic)(「普遍性」遭逢廣泛的質疑)之脈絡中審視。第 一部分之焦點在於弗洛依德與拉崗如何詮釋史瑞伯(Paul Schreber)之案例,論證 妄想、固著於影像/(拉崗式)想像(Lacanian Imaginary)、受「聲音」/「大對 之凝視」逼迫等情境是為偏執性精神病之重要特質。弗洛依德與拉崗在這些議題 上不論是臨床或理論層次的論證在本研究計畫第二部分將與齊傑克意識形態幻 想理論整合,與Richard Hofstadter、Michael Barkun、Mark Fenster、Peter Knight、Jodi Dean 等學者之陰謀論研究之進行對話,主要目標在於導正「精神 方析論述傾向於將研究對像病癥化(pathologize)」之誤解,並闡述以精神分析為 基礎之意識形態批判如何能避免陰謀論研究常見之矛盾:「企圖跳脫意識形態卻 落入更加意識形態之桎梏」。計畫之最後部分將以《楚門的世界》、《鬥陣俱樂部》、 《駭客任務》三部曲等影片為例,以前一部分形構之理論框架分析偏執症、陰謀 論與犬儒主義之密切關聯,思考在當前快感社會與網路文化中如何實踐具道德意 義之政治行動。
關鍵字
語言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4715 )

機構典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