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貨幣供給及利率差對實質變數之影響
學年 86
學期 1
出版(發表)日期 1998-01-01
作品名稱 油價、貨幣供給及利率差對實質變數之影響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The Impact of Oil-Price, Money-Supply and Spread on Real Variable
著者 邱建良
單位 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
描述 計畫編號:NSC87-2415-H032-022 研究期間:199708~199807 研究經費:118,000
委託單位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摘要 許多經濟學者相信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現況與該國之股票市場發展程度有著密切的關係。某些學者認為此一關係不一定必然成立;其認為股價的波動有時是呈現隨機漫步過程的而無法預測。例如;Shiller (1989)與DeBondt (1991) 實證發現股價於短期間是波動不定且無法預期。然而在其它實證研究中,亦有證明經濟活動對股價走勢仍有其影響力;例如:Umstead (1977)與Fama (1981)於研究中則證明實質經濟成長與股價存在一正向關係。再者,如Spiro (1990)與Cochrane (1991)發現一國之景氣波動會影響股價,且總體經濟變數中,如實質產出、利率對股價走勢皆具有顯著的解釋能力。[PARA][PARA] 台灣之股票市場自民國五十九年成立至今已逐漸成型;早期由於金融管制與政府鼓勵民間儲蓄作為加速資本累積以提供企業優惠貸款,此期間企業之融資管道多為間接金融而一般大眾投資理財之觀念尚屬保守,亦多以定存或民間互助會方式獲取利息報酬。隨著經濟高度成長,出口貿易額逐年大幅成長而外匯存底不斷擴增,創造了所謂的八o年代的台灣經濟奇蹟,伴隨而來的民間游資充裕而浮濫,然而足以讓大眾投資的管道不足,大眾便逐漸將剩餘資金轉以投資股權之資本市場;投資管道缺乏情況下大量資金流入股票市場,造就了民國七十五年至七十九年約四年的多頭行情,發行量加權指數由1000點飆漲至12000餘點,同時期成交量僅次於紐約與東京為第三大證券市場,唯投機、人為操控因素致股價漲幅過大早已背離基本面而失真,加權指數於高點12000餘反轉下跌不過半年跌幅近達10000餘點。經歷此一波大多頭行情與其後的股市崩盤,許多國內財經學者開始研究我國股市與總體經濟之因果關係。時至今日,加權股價指數自去年八十五年至今,已由四千餘點上揚,漲幅至今已逾八千點,台灣股權市場又成為世界焦點。過去投資者或分析人員多以技術面(以股價過去資料作趨勢分析)分析當前或預測未來股價。然而股價反映企業之價值,而獲利能力便決定此一企業的價值;其中影響企業獲利之因素包括:景氣循環、市場因素、產業因素、公司因素...等。本文擬就近代發展之計量方法結合過去國內學者所探討關於股價與總體經濟變數之因果關係的實證結果,以基本分析的角度運用向量自我回歸模型(VAR)、誤差修正模型(ECM)與卡爾曼濾嘴模型(KFM)等三種時間序列計量模型配合總體經濟變數預測台灣股價(或報酬率),並比較不同方法下對樣本內外預測績效孰優。此不僅可以提供證券分析人員 預測股價的工具,亦可比較不同計量模型應用在證券市場作預測之優劣。
關鍵字 油價衝擊;貨幣供給;利率差;Oil-price shock;Money supply;Spread
語言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4883 )

機構典藏連結

SDGS 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