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期台灣新詩史裡的抒情之聲——以張錯、席慕蓉、方娥真與溫瑞安為例 | |
---|---|
學年 | 106 |
學期 | 2 |
出版(發表)日期 | 2018-03-01 |
作品名稱 | 回歸期台灣新詩史裡的抒情之聲——以張錯、席慕蓉、方娥真與溫瑞安為例 |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 |
著者 | 楊宗翰 |
單位 | |
出版者 | 長江文藝出版社 |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 《群像之魅:「現當代詩學研究」專題論集》 |
摘要 | 台湾新诗史回归期(1972—1983)以正视现实、 肯定明朗、 关怀乡土、 拥抱民族为主要特征。其成因则与诗作风格丕变、 文学论战四起、 诗社诗刊涌现、 空前外交变局四点密切相关。彼时诗人积极思考自我身份及过往诗潮流弊, 扬弃了 “世界性”“超现实性”“纯粹性” 等现代主义主张, 改朝 “民族性”“社会性”“世俗性” 等现实主义路线发展, 进行书写与行动的双重实践。以抒情诗见长的张错(1943— )、 席慕蓉(1943— )、 方娥真(1954— )与温瑞安(1954—)四位就身份而言, 可能都算某种意义上的 “外人”。但在文学史书写上, 四人毫无疑问都该被纳入 “台湾文学 ‘之内’”, 构成回归期台湾新诗史极为重要的环节。文学界普遍认为 “温是侠骨、 方是柔肠”, 在文学表现上方往往也被视为温的附属品。其实方娥真的诗作产量不逊于温瑞安, 意象营造、 文字功力与节奏控制更在温之上。上述这种说法所反映的往往不是诗作风格, 而是尊卑位阶, 亦即视女性为他者(the other)或附属品, 以呈现男性的自我(self)及优势位置。 |
關鍵字 | |
語言 | zh_TW |
ISBN | 9787570201082 |
相關連結 |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151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