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原生性「源流文學史觀」詮釋模型之重構初論
學年 99
學期 2
出版(發表)日期 2011-06-01
作品名稱 中國古代原生性「源流文學史觀」詮釋模型之重構初論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A Primary Study on Reconstructing the "Interpretation Model" of the Chinese Ancient Original "Sourcing Viewpoint of Literature History"
著者 顏崑陽
單位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出版者 臺北市: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政大中文學報 15,頁231-272
摘要 光緒30年(1904)左右,林傳甲、竇警凡、黃人等各自撰作「中國文學史」。這門知識與學科,乃邁向現代化之路。至今百年間,「中國文學史」之著作,累計已近千餘種。然而,合格而質優者為數不多。其因在於本質論、認識論與方法學之匱乏或失當。其中,尤以「文學史觀」更為焦點問題:或無自覺之文學史觀;或因追求現代化及文界革命,而深受西方生物學與社會學之「進化論」影響,一時「文學進化史觀」蔚為風潮;或受教條化之馬列思想與政治意識型態所支配,「唯物辯證文學史觀」一時成為僵化的框架。這二種史觀乃時代環境之產物,並且挪借自西方。其適當性,自1990年代興起的「文學史理論」熱潮開始,已備受批判。然而至今學界仍破而不立,還沒人能從中國古代既存的文學史觀,重構系統嚴整的「詮釋模型」,以做為「中國文學史」書寫之理論基礎。本論文即針對中國古代原生性的「源流文學史觀」,經由相關文本的理解、詮釋、分析、綜合,將隱涵、零散的觀念加以揭明、統整,而在「文學史觀」的理論設準下,將它「重構」為系統嚴整的「詮釋模型」。此一「詮釋模型」還可分別為「文體形質因變關係」與「文體價值本末關係」二個次類。前者從不同文體的形質,詮釋它們在時間歷程中的發生、因變,甚至終結的規律,以建構不同文體之間的「源流終始」關係;這是對「過去」之文學歷史的反思與詮釋。後者從文體的源流,溯末以尋本,從而規定此一文體存在的價值性依據,再建構出創化、開展的實踐規範;這是對「未來」之文學歷史的導向與創造。而經由二者相互辯證為用,則實存之文學歷史,其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三維,乃有如源流之「連續」;雖在抽象概念上可做區別,但在實存情境中卻無法切分。
關鍵字 原生性; 源流文學史觀; 文體; 詮釋模型; 重構; 效果歷史; Primary; Sourcing viewpoint of literature history; Form; Interpretation model; Effective-history
語言 zh_TW
ISSN 1684-4246
期刊性質 國內
收錄於 THCI Core
產學合作
通訊作者 顏崑陽
審稿制度
國別 TWN
公開徵稿
出版型式 紙本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63784 )

機構典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