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陽明四句教與文明對話 | |
---|---|
學年 | 96 |
學期 | 2 |
出版(發表)日期 | 2008-06-01 |
作品名稱 | 論陽明四句教與文明對話 |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 |
著者 | 高柏園 |
單位 |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
出版者 | 臺北縣:淡江大學 |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 淡江人文社會學刊=Tamkang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34,頁1-24 |
摘要 | 《傳習錄.卷三》、《陽明年譜》及《王龍溪語錄.卷一》皆記載此四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陽明良知教落在《大學》而有的解釋與綜括。此四句與王龍溪的四句相應而稱為「四有」,後者為「四無」,此中之論辯多矣,唯就陽明學落實於生活實踐以至於文明對話的主題而言,四有句仍具有結構及內容上的豐富性。「無心之心則藏密,無意之意則應圓,無知之知則體寂,無物之物則用神。」此四無雖在形上學有其殊勝之密義,然就開物成務的實踐內容而言,就不及四有句來得親切。
 即就四有句與文明對話之關係而言,「無善無惡心之體」應是文明對話之共識與基礎,所有的文明基礎都是超越善惡,而為善惡決定之基礎,所有的文明都是以美善與價值為其創造的動力。至於對此文明種種內容有善惡之判斷與分別,乃是受到客觀條件及環境之影響,以及文明繼承者的態度而有所不同。正是在這點上,說明了文明間的差異,也凸顯出文明對話的必然性。即使文明對話是必然的,然而人也可能執意自我封閉而拒絕對話,這顯然有違於吾人的良知,因為知善知惡與好善惡惡乃是良知知行合一的表現,因此,良知正是文明對話的主觀動力所在。至於實際的內容,就是消除缺失,形成良性互動與互補,這就是「為善去惡是格物」的意義所在。此外,本文亦將對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論以及克黑朋(Marc Crepon)對文明衝突論之批評加以比較,以說明良知與文明對話之關係。 |
關鍵字 | 四句教;文明對話;文明衝突 |
語言 | zh_TW |
ISSN | 1029-8312 |
期刊性質 | 國際 |
收錄於 | |
產學合作 | |
通訊作者 | |
審稿制度 | |
國別 | |
公開徵稿 | |
出版型式 | |
相關連結 |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527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