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盜案的歷史犯罪學分析:以同治朝四川省巴縣為例 | |
---|---|
學年 | 110 |
學期 | 1 |
出版(發表)日期 | 2021-09-01 |
作品名稱 | 竊盜案的歷史犯罪學分析:以同治朝四川省巴縣為例 |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 |
著者 | 巫仁恕; 吳景傑 |
單位 | |
出版者 | |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 漢學研究 39(3), p.141-186 |
摘要 | 本文企圖結合歷史學與犯罪學的研究方法,以同治朝巴縣檔案中的竊盜類案件為史料來研究犯罪的歷史。首先發現同治朝的三大重要歷史事件:同治元年太平軍殘餘勢力的騷擾、同治二年的真原堂教案,以及同治三年開始的米價陡升,都直接影響竊盜事件的發生。然而,個人的能動性不全然受歷史大事件的影響,由是本文第二節分析個人的犯罪動機。大多數被捕犯人的口供自陳犯罪的原因是貧窮,且多是下層的勞動階層。他們往往經過理性考量後,組織成竊盜集團,有計畫地犯案。然而並非貧窮者都可能成為罪犯,而是同時還要有合適的標的物出現與監控者不在場的情境下,才會發生偷竊行為,由此可見機會的出現相當重要。再者並不是所有竊犯都是貧窮者,而是有犯罪傾向者,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了誘惑的情境機會而引發偷竊的行為。第三節呈現犯罪的複雜過程。偷竊方式以破壞牆壁或門窗的方法為主,「飛賊」的例子不多。某些特殊的時節例如廟會節慶與婚禮,容易吸引竊賊。偷竊的物品裡金器珠寶並非常見,而是服飾類的物品居多。竊嫌的銷贓有幾種管道,除了到當鋪與地方的市場變賣外,還有專門的接贓者。竊賊背後還有重要的黑手,即窩戶,不但窩藏竊賊,幫助銷贓,甚至可能是竊盜集團的主使者。 |
關鍵字 | 竊盜 ; 同治朝; 巴縣; 歷史犯罪學; 犯罪動機; theft ; thievery; reign of the Tongzhi Emperor ; Ba county; historical criminology; criminal motive |
語言 | zh_TW |
ISSN | 0254-4466 |
期刊性質 | 國內 |
收錄於 | THCI Core |
產學合作 | |
通訊作者 | |
審稿制度 | 是 |
國別 | TWN |
公開徵稿 | |
出版型式 | ,紙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