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康德對音樂藝術的評價
學年 106
學期 1
發表日期 2017-11-18
作品名稱 論康德對音樂藝術的評價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On Kant's Criticism of Musical Beauty
著者 王志銘
作品所屬單位
出版者
會議名稱 2017年台灣哲學學會年會
會議地點 政治大學百年樓
摘要 康德受限於其 1790 年《判斷力批判》一書中對審美判斷「無目的的合目的 性」(Zweckmäßigkeit ohne Zweck)這一分析,貶低帶有情緒刺激內容的音調藝術價 值,強調音樂之美應就作曲的編排與數學形式來探討。這種形式主義音樂美學觀 點,雖與日後音樂越來越注重情感表達的歷史發展完全背道而馳,但在音樂美學 理論領域裡卻不乏強而有力的支持者。奧地利音樂評論家 Hanslick 在 1854 年發 表《論音樂美》一書,強調「音樂的內容就是樂音的運動形式」,認為情感只是 音樂的副產品,真正的音樂之美要從作曲編排的樂思上來探究。 這種將樂音運動形式與其偶然對應的情感內容分離的作法,雖然有其真知灼 見,但音樂如果抽離了令人動容的情感內涵真的還能成其為音樂嗎?在本論文裡, 筆者首先要在第一節裡闡述 Kant 美學如何看待音樂藝術,第二節則以 Hanslick 的音樂理論來補充康德的純形式主義美學,第三節將引述當代認知科學研究音樂 情緒的成果,來探討音樂聆聽中不同腦區在結構認知與情緒感動中所扮演的不同 角色,從而理解音樂鑑賞中,音樂形式與情緒內容為何可以被當成各自獨立運作 甚至不一定相涉的部分。並進一步利用當代認知科學對音樂審美歷程的研究,闡 明音樂審美鑒賞並不一定能脫離情緒單獨由認知評估來完成。最後,筆者將舉蕭 邦著名的鋼琴曲 Prelude no.4 為例,來說明音樂中呈現的各種微妙情感的動態, 必須被當作音樂形式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在部分,而非 Hanslick 與康德所理解的, 只是音樂的「外來因素」。
關鍵字 康德、美學、形式主義、漢斯立克、音樂審美、神經美學
語言 zh_TW
收錄於
會議性質 國內
校內研討會地點
研討會時間 20171118~20171119
通訊作者
國別 TWN
公開徵稿
出版型式
出處 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