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論文

學年 107
學期 2
發表日期 2019-05-17
作品名稱 日治初期台灣海關官員與「土語」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著者 富田哲
作品所屬單位
出版者
會議名稱 府城深耕五十年、成就世界續百年: 成功大學2019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地點 成功大學, 台灣
摘要 清國於1858年與1860年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台灣的滬尾、鶏籠、打狗以及安平陸續對外開港,直至日本統治開始為止,由此四個所謂洋海關負責海關業務。 日本政府開始統治台灣後充分了解海關的重要性,日軍以及台灣總督府官員即將出發到台灣時的1895年5月,台灣總督府以「心得」的職稱任命幾位高層官員擔任每個單位的主管,其中一個是受命台灣總督府民政局財務部關稅課長心得的野村才二。他在1879年7月畢業於慶應義塾本科後進入橫濱稅關任職,1885年12月至1888年1月赴美國及歐洲各地海關考察,1893年10月升任高等官七等任鑑定官,擔任神戶稅關鑑定課長。具備這種國際背景的野村來台後主導設立總督府海關系統,他與神戶稅關及大阪稅關選出來的海關官員,於日治開始第一時間抵達台灣,繼承清朝時期末期歐美人主要辦理的洋海關業務。日治初期的海關機構改組頻繁,但野村1898年離開海關業務前,接著清朝期,全台設置四處「稅關」,即淡水、基隆、安平及打狗。野村擔任淡水稅關的稅關長,也兼任基隆稅關的稅關長。在南臺灣,安平稅關長亦兼打狗稅關長。 台灣因位於清國的邊境,故甲午戰爭清國戰敗,台灣割讓給日本,接著變成日本的邊境。在此所稱的「邊境」並不代表經濟上、政治上被核心嚴重制約的地域,而僅指地理上位於兩個帝國的周邊這個事實。台灣亦因隔海與清國和日本相望,這些地理環境使得日治初期的台灣海關被要求在日本本國各地海關未見的特殊措施。 其中一個是海關官員使用的語言。提到海關的語言問題馬上會聯想到的是官員與入港船員之間的溝通,兩者之間沒有共通語言則需要翻譯者,也許官員會學習多數船員會講的語言當翻譯的角色。此際,在1900年前後的日本本國海關,本來會說「當地」語言(即日語)的官員要學習英語等,但日治初期的台灣海關,鼓勵日本人官員學習「當地」語言(即閩南語),也雇用會說日語的台灣人官員,部分官員也需具英語等能力。此外有趣的是,日本人官員學習的「當地」語言不僅是台灣的語言,而且是對岸的,就是不久前同屬清國、仍與台灣之間存在密切頻繁人和東西的移動之華南的語言,這些語言狀況是台灣的「邊境」地位所導致的。 本報告要討論,啟動新的海關制度之際,來到新領土台灣的官員面臨到的語言問題。這是在日本本國不需那麼太多考慮的問題,但卻是統治日本帝國的邊境空間,同時也隔海面對華南的台灣總督府無法避開的情況。對此,台灣總督府稅關1907年出版的《稅關十年史》這本書指出,「關稅警察相關的施策,中村稅關長最盡力的包括更嚴密檢查戒克船貨物,為此他第一增加監視官吏的人數,第二設置監吏補這個職位而由本島人就任,第三鼓勵海關官員學習本島語等」。據該書說明,1898年12月就任第二任「北部稅關長」之中村純九郎認為,海關業務開始以來,因設備不足,無法充分進行檢查「支那形船」(指戒克船)所積載的貨物,不如對氣船的檢查更嚴密,既然海關針對戒克船及氣船的貨物均課稅有不公平之嫌。而且,雖然每隻戒克船的貨物量比氣船少,但走私的可能性很高。因入港戒克船的數量遠比氣船多,也常見戒克船貨物的包裝不整,需要對兩者採取統一的檢查方式,包括目前對戒克難船僅進行船內檢查,改為與氣船一樣的卸貨檢查方式。這樣的狀況下,導致監視官員的人數不足,於此問訊和檢查之際,需使用本島語則是自然的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治初期台灣,海關高層鼓勵日本人官員學習的當地語言,但同時也是頗多出入港,從外國之華南來往台灣,海關視為重要警戒對象的戎克船上所使用的,可以說是在台灣海峽從事貿易者普遍使用的共同語言。
關鍵字 日治初期;海關;土語;戎克船
語言 zh_TW
收錄於
會議性質 國際
校內研討會地點
研討會時間 20190517~20190518
通訊作者
國別 TWN
公開徵稿
出版型式
出處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16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