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Los morfemas del chino mandarín y el español |
學年
|
102 |
學期
|
1 |
出版(發表)日期
|
2013/12/01 |
作品名稱
|
Los morfemas del chino mandarín y el español |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
中西文詞素對比 |
著者
|
Liu, Chen-Ling |
單位
|
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 |
出版者
|
臺中市:靜宜大學外語學院 |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
靜宜語文論叢 7(1),頁63-86 |
摘要
|
本文透過對比的方式,探討中西文詞素的定義與分類。首先將Nida(1965)定義詞素的五大原則套用在中西文裡,檢視此語法單位語義(significación)與語音形式(forma fonética)之間的關係、同音義異現象(homofonía)以及構詞獨立性 (autonomía)。結果發現,透過Nida的理論,中西文在定義詞素時展現共同特性。首先,同一個詞素,在不同的詞結構裡語義始終保持不變。另外,詞素具有能產性(productividad),能單獨成詞並與詞根(raíz)或自由詞成分(forma libre)結合成詞。 本文也探討中西文在分類詞素時的幾種可能性。傳統上,中文習惯將詞分為實詞與虛詞兩大類,此種依語法性質做分類的標準,也適用於區分西班牙文的詞素。 此外,本文提出兩種分類法’ 一是依照詞素的單獨成詞性(capacidadléxica),將詞素分為獨立詞素(autónomo)、自由詞素(libre)與不自由詞素(ligado);或是依照語法功能(función gramatical),將詞素分為詞根詞素(léxicos)、衍生詞素(derivativos)與功能詞素(funcionales)。比較後發現,西班牙文在自由詞素與不自由詞素或衍生詞素與功能詞素的界定上,展現比中文更明確的規則與階層排序。反之,這些詞素在中文的界線相對模糊。歸咎其因,這是現代中文深受古漢語單音單義結構影響。 此外,複合式構詞法一向被視為中文合成詞裡最具能產性之結構,也是原因之一。 |
關鍵字
|
構詞對比;對比分析;詞素;字的形成;中文;Morfología contrastiva ; Análisis contrastivo;Morfema;Formación de palabras;Chino mandarín |
語言
|
西班牙文 |
ISSN
|
2078-4872 |
期刊性質
|
國內 |
收錄於
|
|
產學合作
|
|
通訊作者
|
|
審稿制度
|
否 |
國別
|
中華民國 |
公開徵稿
|
|
出版型式
|
,紙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