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論文
學年 | 94 |
---|---|
學期 | 1 |
發表日期 | 2005-08-20 |
作品名稱 | 八仙法器異說考 |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 |
著者 | 林保淳 |
作品所屬單位 |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
出版者 | |
會議名稱 | 紀念婁子匡先生百歲冥誕之民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
會議地點 | 臺南市, 臺灣 |
摘要 | 民間及道教信仰中的「八仙」,今指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韓湘子、藍采(彩)和、李鐵拐、曹國舅及何仙姑等八位「上洞神仙」。此一神仙組合的完成,大約在明中葉以後,其後雖仍有部分異說,如《列仙全傳》無張果老,而有劉海蟾;《西洋記》中無張果老、何仙姑,而有風僧壽(《續文獻通考》作「風僧哥」)、玄壺子等,但趨勢已定,至今已廣為大眾接受,一旦提及「八仙」,幾乎人無異議,徑指前述八人,可謂是家喻戶曉的神祇。民間習俗相傳,在年節喜慶或祠廟宮觀前,均張掛繪有八仙騎神獸的「八仙彩」條幅,其形製大小不一,偶亦有其它象徵福祿壽喜的「財官」及神童、仙鶴、青松等圖,不完全是八仙圖像;但是,以八仙作為主體及各仙的造型,卻是完全一致的。從「八仙彩」中,我們可以見到,漢鍾離手握芭蕉扇、呂洞賓身負寶劍、張果老持漁鼓簡子、韓湘子橫笛、藍采和提籃、李鐵拐拄杖配葫蘆、曹國舅執玉版、何仙姑挽荷花。以民間的神仙觀念而言,神仙手持的法寶,往往可以視作神仙的象徵或化身,而此一法寶,通常是此一神仙仍然身為凡人時的重要隨身物,或是曾經在斬妖除魔的傳說過程中充分倚仗過的,如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觀世音的淨瓶、孫悟空的金箍棒等皆是。因此,「八仙彩」中各仙手執的法器,亦理應與各仙息息相關,是以習俗相傳中,八仙法身稱為「明八仙」,而法器則稱為「暗八仙」,可以視同八仙的象徵。然而,假如我們追本溯源,根究此一關係時,卻會發現,八仙的法器實際上出現了相當複雜的轉借、互換、訛傳的情況。究竟八仙的法器原貌為何?經過了何種轉換?此一轉換的原因及意義何在?本文擬作一番探索。 |
關鍵字 | |
語言 | zh_TW |
收錄於 | |
會議性質 | 國際 |
校內研討會地點 | |
研討會時間 | 20050820~20050821 |
通訊作者 | |
國別 | TWN |
公開徵稿 | Y |
出版型式 | 紙本 |
出處 | 紀念婁子匡先生百歲冥誕之民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頁 |
相關連結 |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946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