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論文

學年 91
學期 1
出版(發表)日期 2002-12-01
作品名稱 知識經濟對失業與所得分配之影響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著者 韋端
單位 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
出版者 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自由中國之工業=Industry of Free China 92(12),頁1-81
摘要 資訊與網路科技近的進步,不僅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及企業的生產模式,且影響到各國的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使得「知識」衍然成為個人、企業、甚至國家創造財富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針對此種趨勢,「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於1996年正式將以知識及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本的經濟,直接定義為「知識經濟」。知識經濟整體的概念可以追溯到Adam Smith(1776)的「國富論」,指出技術進步(代表知識累積)是促進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之後許多學者也提出透過知識創造與創新活動,是推動技術進步的原因,知識是促進生產力的最有力「引擎」的說法。在知識經濟下,一國經濟力與生產力,並非依賴傳統生產要素,而是取決於該國對知識吸收、處理與應用的能力。知識經濟的發展固然可增強一國的生產力和競爭力,但產業結構結構的改變勢必對經濟有所衝擊,特別是傳統產業因萎縮而釋出勞動力,若無法順利將釋出的勞動人口轉入擴張性產業部門就業,將產生大量的結構性失業;另方面,急速成長的知識密集產業,因對高知識、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迫切,而出現人力供需失衡的現象,進一步使所得分配更形惡化。本文透過ORANI-G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的分析,探討台灣在發展知識經濟過程中,產業結構改變對於就業及就業型態的影響,進而對所得分配的衝擊,並評估知識經濟發展對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及所得分配的影響,試擬具體可行因應之道以提供政府參考。1990年代以來,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高資本密集度製造業在1988年至2000年增產78.1%,低資本密集度製造業則減產15.3%;高技術人力密集度製造業增產166.25%,低技術人力密集度製造業減產36.0%。顯示台灣產業結構逐漸由低資本、低技術人力密集型工業,朝向中、高資本、高技術人力密集型工業發展。至於製造業內部結構之變化,技術密集工業佔製造業實質生產毛額比率逐年增加,由1988年的25.44%增至2000年的42.49%;反之,傳統工業則由40.86%降至21.45%,反應技術密集工業逐漸取代傳統工業成為工業發展的主流。產業結構的改變影響勞動市場結構的變遷,但資訊電子業、金屬機械業等產業之勞動受雇增量,卻不及民生工業及化學工業受雇人數下降的幅度,整體製造業受雇人數仍呈現下降趨勢,特別是低學歷的失業人數不斷攀升,成為失業的主流。近年來,勞動市場逐漸傾向「高學歷高所得,低學歷求職難」的現象,知識經濟發展對就業市場之影響似已顯見。同時,擁有研究所以上學歷之勞動者的年收入是大學畢業勞動者的1.3倍、小學畢業勞動者的3倍,未來因對高學歷勞動需求持續增加,而使因學歷或知識差距所導致的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恐將日趨嚴重。本文以ORANI-G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將產業別分成九大類,包括農業、礦業、基礎工業、高科技工業、傳統工業、營造業、水電燃氣業、知識密集服務業以及其他服務業進行模擬分析。假設投資函數為Leontief函數,也就是產業總投資與個別資本財的投資需求之間呈現等比例的關係,並依「知識經濟發展方案」所規劃的57項具體執行計畫經費預算,估算各部門投資需求增額,相較於1996年產業關聯表中之各部門固定資本形成金額,作為外生衝擊變數。針對此種改變對於就業數量及就業類別所造成的衝擊效果,以及因產業別就業結構改變所造成的所得分配等問題加以討論。本文設計兩種情境進行模擬及評估效果。情境一:不產生資金排擠效應下,依「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各部門投資需求擴張計362億7,978萬3千元;情境二:依情境一內生求解經濟總投資增幅後,假設產生資金排擠效應,依「知識經濟發展方案」各部門投資需求擴張計362億7,978萬3千元後,外生設定總投資增幅僅達情境一之一半。依上述之模擬設計,本文得到結果為:不管是否存在資金排擠效果,投資需求擴張皆會使總體實質投資增加、經濟成長率提高、GDP平減指數上揚、促進就業成長、總實質消費擴張、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貿易惡化條件減緩,而存在排擠效果的模擬結果其方向相同但幅度較小。就個別產業方面,知識密集型產業、高科技產業其產業投資幅度增加,產出有效擴張,可促進相關產業就業量的提升,但其他傳統產業及農業的就業量則明顯下降。在所得分配方面,雖然透過要素資源的重新配置,消費者的總體福利水準提高,但因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報酬較高,使財富更集中在最高所得級距的家計單位,拉大貧富差距,造成所得分配惡化(GINI係數增加0.0040%),若考慮投資的排擠效果,此種惡化情形會更加嚴重(GINI係數增加0.0059%)。依分析結果,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以供參考。就提升就業方面,1.促進人才交流:廠商的競爭優勢在於對市場快速變化和技術高度變革下,靈活調整經營,透過人才交流可促進觀念更新、新知識的獲取,以掌握外部環境的變化。但往往因流動率高,培訓成本不具規模經濟,因此較不願培訓人力,所以可透過政府或第三法人團體培訓人才並做集體派遣,使其更符合規模經濟也可確保勞工的工作機會,並降低勞動市場的資訊不對稱因素。2.加強技職訓練與第二、第三專長的培訓:提升教育水準並非盲目設立大專院校,而是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運用及技術的落實,否則只是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由於知識創造和利用的持續創新,市場激烈競爭以及資訊科技的運用,使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因此員工技能也必須更新,唯有培養專長才能因應市場多元化的需求。3.鼓勵發展知識型服務業:知識型產業的發展使知識人力成為勞動市場的主流,其所帶來的就業機會有助於舒緩失業問題;但對於中高齡的失業問題,仍必須加以輔導轉業或創業。就改善所得分配方面,1. 加強政府救助體系: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工作者與非知識工作者的勞動報酬勢必擴大,政府應對失業救助、結構性失業者再訓練就業等問題,積極採取因應對策;且應檢討減稅的必要性,評估對特定知識型產業減稅補助時,其對社會財富重分配及所得重分配的影響。2.整合民間資源成立社會安全體系:將政府和民間的資源加以整合,成立社會安全體系、官民合營的就業服務中心等。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對高知識、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迫切,而出現人力供需失衡的現象,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日趨嚴重,如何整合資源來幫助需要的階級應是當務之急。加強專業訓練,輔導中、高齡失業者再就業,減緩結構性失業所衍生的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應為政策的重點。
關鍵字 知識經濟;失業;所得分配
語言 zh_TW
ISSN 0019-946X
期刊性質 國內
收錄於
產學合作
通訊作者
審稿制度
國別 TWN
公開徵稿 http://rcted.ncu.edu.tw/digest_view.php?serial=184
出版型式 紙本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72397 )

機構典藏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