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論文

學年 104
學期 2
發表日期 2016-07-01
作品名稱 「謄打日記,騰出自己」:〈老先生的18本日記〉專案之企劃與執行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著者 楊智明
作品所屬單位
出版者
會議名稱 長榮大學 2016教學實務報告研討會
會議地點 台南, 長榮大學
摘要 〈老先生的18本日記〉是一個「專業知能與服務學習」專案。以在淡江大學開設的〈說故事與腳本企劃〉課程,成立專案及團隊。課程的目的除了數位保存及謄打一位老先生大半生的日記手稿之外,透過不同階段的培力計劃,將團隊導入對時代背景、家族、生命歷程的深思。這個專案計劃,是作者開設經歷四年(2012-2015)不同〈說故事〉專案後,以新的運作模式探索「說故事」的方法。 作者所開設的〈說故事〉課程,歷年來主要的挑戰,經常在於如何提高團隊成員對故事素材的感受力;團隊成員能否更深入地了解故事素材的環境和歷史背景,進而產生洞見及創意。這次日記專案的目標,首先是受老先生家族的委託,完成典藏日記的心願;後續的目標,則是企劃以策展提高日記的公共性。該專案從2015年11月初開始,預計2016年夏季完成典藏日記的初步目標。 「謄打」(Transcribing the Diary)是本專案藉以提高對素材感受力的核心工具,亦是團隊發想故事公共性及後續策展的依據。本研究描述在專案之初,如何設定以「謄打」為策略,提高素材的解析度和理解力,並評估「謄打」是否如預期啟動了成員較深刻的感受歷程。 媒介相關理論曾探索:使用不同媒介,意謂著不同感官的涉入(或感官涉入的比例有所改變)。以「抄寫」培養「定性」的文獻,已至為豐富,21世紀仍被認為有「預知傳播紀事」的麥克魯漢(Marsh McLuhan, 1911-1980),也曾指稱「冷」媒介效應,能引導出更多的想像和參與。本研究以媒介生態學(Media Ecology)的觀點,實證謄打(相對於閱讀)對於內容「涉入」的效果,評估以「觸感」為介面的打字/書寫,對素材涉入的效果與限制。 本研究之方法,是一系列的「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為基礎。課程除以「謄打」為建立資料的方式外,也透過各種培力計劃,啟動年輕學生對歷史文化和環境背景的關注,提高對故事素材的覺察和解析能力。主要的培力計劃包含:家族成員訪談、議題專題講座、團隊反思和心得分享、以策展/創作激勵對素材深入剖析,以及透過異業交流擴大思辯的範圍。本研究從上述的謄打及培力計劃的執行過程,了解團隊敘事能力與論述深度的改變。 本研究主要關注的現象,是在漫長的專案發展過程,理解團隊成員參與涉入與思辯的改變;以媒介生態學的觀點,剖析專案的困難及討論因應的方法與效果。〈老先生的18本日記〉,是一個大家族的記憶,是一部牽動著兩岸三地,蘊含大時代故事的豐富素材,同時也提供了一位退伍老兵孑然一身在異地札根的生命故事。這個專案與本研究的目的,皆在期待團隊能從「謄打日記」到「謄出自己」,透過故事思辯,培養敘事和深化素材的能力。
關鍵字 謄打;服務學習;說故事;媒介生態學;老先生的18本日記
語言 zh_TW
收錄於
會議性質 國內
校內研討會地點
研討會時間 20160701~20160701
通訊作者 楊智明
國別 TWN
公開徵稿
出版型式
出處 教學實務報告研討會論文全集
相關連結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09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