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論文
學年 | 95 |
---|---|
學期 | 2 |
出版(發表)日期 | 2007-06-01 |
作品名稱 | 二十一世紀初東南亞的安全策略與大國關係-兼論台灣因應之道 |
作品名稱(其他語言) | |
著者 | 林若雩 |
單位 | |
出版者 | |
著錄名稱、卷期、頁數 | 國家發展研究 6(2),頁29-66 |
摘要 | 東協因受限於國家體質的脆弱性,後冷戰時期當亞太安全互賴性深化後,東協必需借助外力建構國家暨區域安全,但本身具備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基礎條件不足,因此與東協以外的國家發展合作關係,成為落實綜合性安全概念的重要一環。與東亞各國建立對話夥伴關係,發展合作關係即為一重要策略,迄今東協共有十個對話夥伴。其中美、日、歐盟等先進國家早就與東協發展經濟與科技轉移等合作關係。冷戰結束後所建立的對話夥伴關係則包括南韓(1991)、俄羅斯(1993)以及中共(1993)。 本文以建構理論探討東協安全概念的轉變,針對東協與大國安全關係,就不同歷史時期的互動關係,進行有系統的研究分析。東協與大國安全合作的思維,至少歷經三階段:(1)1967-1989為冷戰時期美國主導東亞安全,東協雖與大國發展合作關係,然美國為主要角色,此時期的合作關係多屬軍事與政治外交領域者;(2)1989-2002,此時期為「中美雙元」結構。前半段期間為東協開始與東協改變冷戰關係,1997/1998年東南亞歷經亞洲金融風暴,中國大力協助並允諾人民幣不貶值,東南亞自主性日益增長,加速與各大國關係。(3)2002迄今,為東協全面推動三角或多邊主義的安全合作。 本文討論東協最重要的大國關係,如東協與美、日、中、印度、南韓的互動關係,並由台灣觀點出發,討論台灣於東南亞整合潮流中的因應之道。 |
關鍵字 | 東協;綜合性安全;建構理論;大國關係;ASEAN;Comprechensive security;Constructivism;Great powers |
語言 | zh_TW |
ISSN | |
期刊性質 | 國內 |
收錄於 | |
產學合作 | |
通訊作者 | |
審稿制度 | 否 |
國別 | TWN |
公開徵稿 | |
出版型式 | ,電子版 |
相關連結 |
機構典藏連結 (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09003 ) |